TOP

公众为何对嫌犯是精神病不买账?
编辑:lxq0027 | 时间:2016-04-21 | 浏览:23551次 | 来源: 网络

 川师大学生滕刚杀人案进入公众视野已经有段时间了,案件以凶手作案手段的血腥、凶残激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怒和震撼。人们很难接受如此恐怖的情节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,且是一名高校学生所为。而当媒体发布消息称嫌犯滕刚有精神病史时,公众舆论更是再一次哗然,认为这是替嫌犯逃避惩罚或者减轻判罚的做法。有网友甚至表示“满满的都是套路”。
  就此次案件,具体判决结果还有待相关部门的披露,但不可忽视的是,目前公众对嫌犯是精神病患者现象已经开始表现出广泛的、强烈的排斥感。那么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?我们又该如何消除合理判决中的公众舆论误解?等等,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  众所周知,“杀人偿命,欠债还钱”,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意识。在国人的伦理道德中,杀人就该偿命。如果作案动机不足以引起公众的同情,且社会危害性巨大,公众对案件的“自我审判”中,往往倾向于严惩犯罪分子。
  并且类似案件曾多次发生,特别是去年南京“6·20重大交通事故”中,肇事者被鉴定出患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,进而从轻判罚,未能给出让公众信服的解释,已经使很多人对嫌犯是精神病患者产生了“思维敏感”。导致嫌犯患有精神病被烙上逃避法律制裁的标签。
  其次,精神病司法鉴定的信任危机。目前国内精神病司法鉴定的主动权掌握在审判机关手中,且鉴定人员也来自其指定鉴定机构。鉴定过程如何进行?鉴定结果如何确定?公众很难知晓。而鉴定过程是否存在权钱交易?鉴定人员是否面临“现实压力”?等等细节的不透明,很容易使公众对精神病司法鉴定产生臆想。
  同时,我国的鉴定方法以“话聊”为主,配以脑电图、心电图等理化检查和心理测验,最终得出结论。由于缺乏客观指标和精确的现代医学检查手段,精神病症状主要靠临床医生的学识和经验来识别。因此精神病司法鉴定具有较强的“主观性”。主观判断决定判罚,公众肯定难以认同。由此使得精神病司法鉴定陷入“塔西佗陷阱”的困境中,不论鉴定是否正确,公众始终对结果持有质疑。
  此外,舆论与法律的冲突。根据刑法18条相关规定,只要嫌犯在作案过程中被鉴定精神不正常,则“无刑事责任能力”或“限制责任能力”。短短数字就高度概括了精神病违法犯罪的法律适用范围,并没有涉及精神病患者其不同违法犯罪行为所对应的具体判罚,比如:无罪、有期徒刑(年限)、无期徒刑、死缓等等,以致判罚的法律依据比较模糊,一旦舆论与法律判决有出入,法律又不能给出合理、明确的解释,民众往往难以信服。
  因此,如何让公众对嫌犯是精神病患者买账,首先需要公众提高自身素质,理性、全面看待,不能以个人的“自我审判”取代法律审判。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依法履责,强化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监管,提高鉴定水平和正确率。更要求法律制定部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,与时俱进,保证判决有理有据,使人信服。
  虽然很多执法者都在“抱怨”被误解,但不可否认,误解源于信任的缺失,希望被理解,就应有所作为。既然法规、程序等因人而生,为何不能因人而变呢?


分享到:
】【打印繁体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[上一篇]土地续费到了顶层设计阶段了 [下一篇]深圳“禁限令”告了又何妨!

网友评论

相关栏目

信息共享 帮助中心 服务公告 律师文采 文章推荐 收费项目帮助 法律援助中心 案件调解中心 专业律师服务指南

推荐律师

刘睿

15000876147

熊万里

13371822350

吴勇

15682018695

李敏

13821621685

冯源

023-63763772

施琪

15026780747

赵文超

18152536815

毛亚金

15009642436

徐颖文

13818703150

最新文章

· 中国律师在线:论举证责任的分配及其适用
· 吸毒并贩毒过程中被缴获毒品的认定及量刑
· 警惕“民告官”撤诉陷阱
· 谷歌被重罚,百度?
· 刑事侦察阶段刑事辩护技巧
· 迟到的实习律师推动了无犯罪证明改革
· 你所不知道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法律误区
· 相同制度不同的文化-最新贪贿解释

推荐文章

· 中国律师在线:“减税降费“的现代法则
· 论绑架罪与非法拘禁、拐卖儿童妇女罪等区别
· 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
· 代理词
· 婚姻律师:男生“负荆请罪”下跪女友,斯德..
· 律师在线遇上互联网,传统行业的新曙光。
· 中国律师在线:人群还是羊群?人性离了法,..
· 律师在线解答:女孩难忍继父长达10年性侵自..

Copyright 2013-2016 重庆法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渝ICP备13004283号-1  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-20150001    技术支持:重庆法云科技有限公司     法律顾问:重庆锦世律师事务所

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154号